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其要意是说:凡事应恰到好处,拿捏适度。
在海钓中应修改为:“水无流则无鱼”。
原因有二:
其一:「特性」:鱼类对外界的感知60%以上是靠鱼体的侧线感知而传导的,20%靠嗅觉,10%靠视觉(个别鱼种的视觉能力略强,比如黑鲷。)另外流动的水必然带入水中大量的氧气。所以海鱼喜欢流动的水如同人类喜欢节日热闹一样,因为流动的水就是鱼儿们的节日。
其二:「进餐生物钟」:为什么说“流动(活动)的水就是鱼儿们的节日”呢?
那是因为流动的水能够让海洋中的生植物或主动或被动的都“行动起来”,换言之:水的流动就是它们的开饭的“钟声”。这开饭的钟声一响,海里面的鱼虾、海藻、贝类以及微生物等会随之活跃起来,这时的生物链条就快速的运转了。
这里我们以浮游矶钓为中心聊一聊如何应对水流的"坏脾气",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解决办案。
水流上下两层皮:
细心的钓友都会注意到大海的顽皮和狡诈--"两层皮":即使在地形单纯、变化不大的钓场里面,一道方向与速度都甚稳定的水流,也会出现表层流速较快、底层流得较慢的现象;假如这个钓场又碰巧有一定的深度、钓棚很深、流势又不太强,这样的情况下必将使你的常规钓组"走板"。随之带来的便是抄控的困难和鱼获的削减。怎么办?
办法有三:
第一种方案---重组钓组。
为了使“走板”的钓组恢复有利的泳姿--即准直线前倾(饵先行)。首先更换小一号或更苗条的阿波,钓友们都知道越小越苗条的阿波她的刨面就越小,她的随波(乘流)性也就小这样首先解决了上层流快而阿波跑先的毛病。但,换上小阿波须加强抄控技巧。
第二种方案---使用水中浮漂或减去子线咬铅。
在精敏超轻矶钓和全层钓法的影响下,近年来多数钓友大有放弃使用水中浮漂的趋势,但不能盲目、更需灵活运用。象因"两层皮"而"走板"的这种流水情况下使用水中从而校正钓组泳姿应是不二的办法,因为水中是选用比重大于水但小于铅的黑檀木为主要制造材料,藉其体积较大(比咬铅大很多)的优势增加钓组水阻力,即可使钓组适应水流特征方能将线系推出一个适当的打斜角度。
第三种方案---调整诱饵比重及打法。
由于面流快而底流慢使用常规的诱饵比重及打法就难于实现诱钓同步。那么适当地加强诱饵比重并迟打或远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谈到矶钓找鱼就不能不谈到几个名词,明白进而准确拿捏你就能"找到"鱼儿在哪了。
目:
一种水流现象概念, 指海流打上海岸後, 海流从一个或多个渠道流回大海离岸流的一种情況, 同样地从岸际沖擦以下的食物也會沿此渠道流向大海, 为矶钓重要标点, 很多时能从视觉上观测, 当海浪拍打岸际形成一條條的白色泡沫带就是沖目, 整条泡沫带就称之为沖目流。
【潮目】
一种水流现象概念, 最先提出此概念为日本早期矶钓专栏作家及矶钓先驱高桥康生先生, 当兩股或以上水流相交, 擦过或对沖时, 水流会产生打转或迟缓或吸入或涌起等现象, 水流中的食物也将滯留在此, 为矶钓重要标点, 很多时能从视觉上观测, 细心细意便可发现。
反拨潮:
一种水流现象, 当水流拍打岸际或经过涌上孤礁时, 水*产生打转的一种情況。
暗礁涡流区:
一种水流现象, 当潮水在受到暗礁阻挡时,便会在暗礁的后面形成内卷的涡流。
本流:
一种水流现象, 指海水流动的主流带,这种本流通常流速快而强劲。基本上能从视觉上观测。
聚鱼:
指天然环境水流或气温下比较容易聚集鱼群的地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