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小猫钓鱼 发布于 2024-06-08 阅读(53)

在笔者的垂钓理念中,于浮游矶钓领域内,浮波之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会认为它不重要的人,可能只是单純、直觉地,把它视为“让饵浮起”与及“顯示鱼讯”的工具,而从未感受到不同浮波所产生的差异与影响吧!也许这正是好些钓齡不浅,但成绩却毫不合理的成因;有时候数人并排作钓,钓获上的差异,跟所选用的浮波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若坚持浮波只需肩负这两个任务,其他都是多余的,那我就围绕这两事项作深层次一点的解释吧,不过在解说浮波之前,就让我说一说三十多年来,自己对海钓的整体观念与心得,与及为何把“它”定位为「矶之灵魂」吧。

异曲同工

还记得十来歲在玩“手线”的年代,因使用与旁人一式一样的组合,但却经常钓输別人!理解到这套看似简单的钓具,内里应该帶有很多不简单的学问!!于是常向长辈们讨教,如何才可以提升收获!?綜合所得到的答案,都是在鈎尖之上,也就是「饵」!但別误会,选擇饵的种类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把饵送到有鱼的地方、与及如何诱騙鱼去吃这个钓饵,.原来这才是重点所在——x1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数年之后开始迷恋岸上的沉底钓法,钓点由船上转到后现代所称的「矶」;钓座由舺板变为礁石,工具由手线转为投竿;而操线的角度,亦由“企头线”(从水表下垂至海床)变为“大斜线”(由岸上投至海床)。虽然起了这么大的变化,但在使用同样工具的情況下,仍是逃不过钓输別人的命运!而更意想不到的是,相同的问题,竟得到同样的答案:懂得投放与把玩钓饵者,鱼获肯定较多,.原来这才是重点所在——x2

自1986年起,整个人就沉溺于那个浮游的世界内,虽然同样是站在礁石上,但选位的基准则与沉底钓法相去什远,而拿在手里的工具,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只有仍是输给別人..唉..更可憐的是,这回找不到可以请教的前辈了,最起码在当年的香港沒有,一晃眼二十多年,对于如何才可以提升收获这一问,以这身资历找到之答案,竟又是一模一样的!!不过今回已学会了两个专用词:「钓棚」、「晃饵」,.原来这才是重点所在——x3

假如让我写下去,大概可以x8、x9、x10,..还是別害大家心烦眼痛好了。返正吹了海风数十载,积得了一个总结:不管是从事什么钓法、用的是那种工具;使用的是真饵或是假饵;又或鈎上的是生饵还是死饵,“会控制钓组与钓饵的人,就是比不会控的人钓得好”,而造艺深者,也就大家统称的“高手”了!

支点、知点

在这些不同范疇内的高手,都是透过不一样的工具或手法,来达至操控、把玩钓饵之目的。而在浮游矶钓的领域中,所有人都必需透过钓组上不能或缺的媒体..也就是浮波,来完成这两项至关重要工作;因为不管阁下所用的媒体是亞波、天狗、长标、亞达利、二段,也不管是中通的还是外挂式、是浮的还是沉的、是站立的还是躺平的,它都肯定是竿尾至饵身之间的第一个支点!笔者所以称之为「支点」,除了有“支撐点”的意义外,还因它也是“感知点”的原因,简单说也就是我们第一个感应到有鱼讯发生的地方。同样是想感觉、晃动鈎上的钓饵,手线是最简单直接的,因其支点就在阁下的手指之上;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一般直感、沉底的钓具虽较魯钝,但其支点却就在最灵敏的竿尖之上,加上钓组相对简洁,只需人与竿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这点也不难做到。

只可惜浮游矶钓并不如此简单,我们要透过钓竿、主线、浮波、子线;以及綁、夹于整个钓组上的所有附件(由线擋起计,那些珠珠豆豆、夹铅、八字环、水中、潮受,等),最终才能“摸得到”、“使得动”这小小的钓饵。

假如看官大人能理解到小弟所言,也就不难理解到现今较尖端的一众“零浮力”、“负浮力”、“超长子线”,等钓法,都是遵从『轻、飘』的原因吧,即使是当下大热的「全游动」钓法,也不能逃离这法则;而人家最聪明与利害之处,就是研发出一颗与之匹配的横臥式浮波,来作其支点(但这畢竟是別家品牌的招牌生意,由我来评论不管是评是赞,都有点不合情理,请容许小弟就此收笔)。笔者还是那句話:「子线越长越自然、夹铅越轻越敏感,钓组还是越简单越好」!

所以作为接连水面上、海面下的媒体,不管上/下所遇到的一切状況,都是直接反应在它身上的;而我们对钓组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也都得透过对它的操控来完成,,,再说浮波不重要的人,真该打屁股了!

身负重任

除了支撐钓组的所有重量(包括它本身),浮波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使命,其中之一便是「牵引钓组」;这得先说说我在设计浮波时,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乘流性】,以平面2維空间来说,也就是垂直横切面的形状与大小。这横切面受流水的沖刷下所产生之阻力(或可称动力),便即所谓的乘流性;原则上这跟輪呔和路面的关系相同,面积大接触面广者,其磨擦力也就更大,其获得、损耗的能量,都是按其接触面积比例而增、減。所以浮波的外形、面积、重心位置,.等,在实際垂钓时是会起著关鍵性作用的!相同总面积的浮波,则会因不同的外形特性,而产生不一样的乘流效果。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为什么那些矶钓名人们,都爱把他们的浮波调得尽量埋入水下呢!?在我十多年的採访经历中所知,除了求取较高灵敏度以外,让浮波所有的乘流性发挥出来,才是当中最主要的原因!试问假如都只需“食水线”(若然真有的話)以下的乘流性,浮波的外型何需如此千变万化;而那些名人浮波,大概只能全都是一模一样的了。

说到一模一样,也可以多举一例以增强大家的概念。在一众浮波的派別中,当中有个较另类的门派,其独特之处是这浮波可不是“浮着”作战,而是“沉着”应战的!对..就是大家惯称的「天狗浮波」;不论是始创者、追隨者以至到仿冒者,其外型都差异不大,.正確来说是不能差异太大!

这种外挂式的浮波小号也有贩卖,而笔者也曾经把它们调沉使用,沒多久就明白到,始创者为何要把整系列浮坡的外观设计,都以「三角形」为基礎,特別是底部的大片平面,更是经历数代进化(物料、外型)仍保留下来;因要潛入水下运作的浮波,只有这种造型才能維持最高的乘流性和稳定性。(笔者与高橋哲也先生算是熟絡,亦多次获他当面教授他的天狗浮波之应用,所以斗膽多写数笔)

天狗的外形在这二十年来,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底部的平面设计。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所以在设计浮波时的每一笔,都在影响着它将来牵引钓组时的表现!差异就在于设计者是以使用经验、生意角度,什或只单純美观等来作依據了。但这些躲在办工桌上干的事,又与我等海钓人何干呢!?让笔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假设两人平排作钓,所有主观、客观条件一致(钓具、环境以至到钓组落点等),而使用的同样是1.0号亞波,唯是其中一人浮波的个头,比另一人所使的大上一倍;再假设两人顺风顺流正前方30米处,有一处钓棚为10米深的暗礁区,当时流速中高至偏快,黄雞鱼群正在处于觅食状态,尽管两人对钓组完全不施以任何操控,一小时后你猜誰个的揚竿次数比较多呢?顯而易見是使用较大面积浮波者获勝,因他选擇了一个乘流性比旁人强的浮波,即使两人同时投下钓组至同一位置,每次他的钓组都比別人快到达标点,中鱼率怎可能不高于別人呢!?

“那大家都赶快去改用大面积的浮波呀”..可別给笔者误导了,不然明天我叫工场弄一颗跟「駝鸟蛋」一样大的,大家记得要来捧场啊..哈哈!

只要把水下环境稍作改变,例如把暗礁移至两人的前方5米处,在同样沒操控的情況下,勝出者应该换成是后者;因为即使两个钓饵同时到达钓棚,但乘流性低者,能让钓饵以较慢速度越过标点,反而增加了中鱼的机率!由此可見不同外型的浮波,都会根據其特性而产生既定的乘流效果,问题就是钓手选用时,有否把这事项列作考虑之一。就笔者过去二十多年的亲眼所見,再贵再有名气的浮波,在错配的环境下使用,都只会增加垂钓难度而绝不会增加鱼获!

流速、风向、风力、距离、主线,等等,都与浮波的应用有关,在这上面多花点心思吧,对提升钓技有莫大裨益呢!!所以在办工桌上的工作,跟使用者对成品的认识与演绎,绝对是相輔相成的。还在说浮波不重要的人,真该去敲他的头了!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迟钝、灵敏

灵敏度..从来都是大家对浮波的关注点所在,事实上这亦是设计浮波时的另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的一事,浮波直徑越细,下沉时阻力也就越少,不然淡钓的“台钓标”也不会是如此造型,这简浅的道理不再陳述了。刚刚说到浮波的大小,在一般情況下使用的,其实都著有其上/下限:太大的..钓竿、钓线承受不了,太小的,乘流能力不足,就变得不受控制。而这垂直横切面的限制,也就影响到另一个重要数據:縱向横切面,也就其直徑。

就以一个全圆型来作解说吧,若说要追求乘流性的优异,按比例放大面积之余,亦会同时增加其直徑,而直徑加大也就必然影响到灵敏度;在不改变其总面积之前提下,最佳補救办法,便是增加其长度即可減小其宽度,当中的差异就只是向上变型还是向下变型、最宽的位置又落在何处,,聪明的你可能察觉到,一颗亞波已在开始成型了,..

按比例放大面积之余,亦会同时增加其直徑,所以極少浮波是全圆形的。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聪明的你应该看出点头緒来吧!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摸亞波久了的人,都知道其造型实際上只分三大类:上尖下宽的「泪滴型」(天狗的做型也是由这延伸而来)、上下均秤的「鹅蛋型」,与及上宽下尖的「流线型」,在同一股流水推动下、同一个浪头沖擦下、什或同一个潛沉速度下,大家用幻想的也能推測到,三者的表现均各有不同吧,这也能再次伸延上文中的一句:“不同外型的浮波,都会根據其特性而产生既定的下沉效果”!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再说深入一点吧,同样以一个全圆型来作解说:先在其「东、南、西、北」四端都以一黑点为记,再把这四点以弧线相连,若把左、右两点往下移至与南点接近平衡,这时便会得出一个「天九形」;把左、右两点稍稍往上移便是「泪滴型」;回归中央时即「鹅蛋型」;再往上移便是「流线型」。换句話说,所有亞波的外观设计,其实都是这四点中的宽闊差距,与及点和点之间的弧度变化而成!至于,如何在这一切事项中作出最佳平衡,当中的艺術与哲学,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交代得到,以后有机会再作详述吧。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若是能认同上述事项,相信阁下自能理解到,只需稍微改变其长度、宽度(包括最宽位置的所在),与及宽、窄之间的弧度,自会改变其下沉时的阻力与抵抗力,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灵与钝”;设计优良者,在正常情況下(最起码浮力和钓棚要调整正確吧)传来的鱼讯都是清析、明確的;相反设计不良者,下沉时非但拖泥帶水,更会「笨、钝」得让人对应否揚竿产生猶豫;而不合理的抵抗力,更有如通告对方这个饵存在问题,增加了牠反複试饵及吐出口中物的机会!钓黑鯛,这算是重点之一吧,仍是坚持说浮波不重要的人,小弟確实拿他沒办法了!

名人、明白的人

十七年前分別于日本与台灣,承蒙两位世外高人教导,算是学会了如何制造、应用这个小东西;而多年来站在那些高人、前辈身边,亦观察到他们都是透过各自独特的手法,来操控着海面上那个別人眼中的小不点。若以选用浮波的方法来分类,在笔者的印象中,他们大至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沒有自家品牌,过来时帶着多款外貌迥然不同的浮波,到达钓场后视乎实際情況而交替使用者;另一类,则是有在贩卖单一、小量款式浮波的名人,不管什么环境都在使用它,改变的就是钓组上之其他配置与及实施手法。

这两类高手在笔者的攝影鏡头前,爆钓的有、打龟(空军)的也有,但因各人垂钓的季節、钓点、天气、潮汐等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其钓获根本不能作比较;事实上他们有否钓上鱼,亦从来都不是我所关注的,返而是垂钓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浮波与及操控手法,才是我最想参透的一事!万幸能以採访编辑的身份,得到了这些问题的终極答案,因此亦令我更深深体会到当中的变化与差异。能夠亲自访问前辈们,实在获益匪浅。

这两类形高手的最大分別,就是前者不管綁上何种浮波,其操作方法基本大同小异,可说是完全依靠浮波的外型来作出变化;相反,后者则主要是透过改变操控手法,与及移动线组上的配置(水中、夹铅等),来达至控制钓组的状态。正如上文所述,两者无分高低,又或该说各有所长吧。在那些公开、私下的访问中,明白到前者因理解同一环境下,不同浮波的表现之差异,于当日首个,与及在需调整策略时,所选用浮波时的考虑因素,都是出于“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而后者则是知道如何透过改变操控手法(控竿、控线的方法),来驾驶他所熟悉的浮波,最终“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

又是异曲同工的故事!那到底何谓“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呢!?说穿了这就是对「钓棚、晃饵」的控制..还记得前文中的这个吗?如果有看过笔者的【矶千又实战教室】dvd,应该对我在使用外挂浮波的那一段有点印象:当日因在三米多的浅场,用上了较重较黏的黑鯛粉,加上太阳又有点大,判断黑鯛应该不会跑太浅,所以把钓棚定在水深的五份四左右;但因为流速偏快,笔者又不太喜欢使用缺点较多的重铅、短子线钓组,所以刻意的把整个钓组之总长度,设定得比实際深度多出了一米多,而我就是利用外挂浮波和主线只有一个接触点的好处,以间歇扣紧主线的手法,轻易就利用水流把饵托起;这样一来非但不会挂底,还成功的把钓棚(钓饵所在深度)控制在预定深度,更重要的是可把钓组控成“鈎在前、浮波在后”的合理状态,连“打斜子线”、“晃动钓饵”这些重要工作亦一拼完成,这就是笔者在当时对“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之演绎。

虽然总长度大于总深度,但适当的运用浮波特性,反而能轻易利用环境来创造佳绩。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所以,不管是用中通或外挂、垂直或躺平的;也不管你懂不懂“操控钓组”为何物,反正在你每次帶线或放线时,所有松、紧的力量都是经由它来传导到鈎尖上的;而钓场上的「风、浪、流」,也都是以各种模式的力量,直接/间接地“撫摸”著它,对于这些力量的反应,不同的浮波自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浮波的外型才需如此的千变万化!而那些名人们,都可说是明白了箇中道理,知道该如何利用手上浮子的特性,来发輝其最大功效,以达到最终控制钓组、钓饵之目的。

何时、何地

把这个小东西捧在手掌心细看了二十多年、替別人代工生产浮波来湖口亦十多载、站在一众名人们身边观摩、究问也不下于百回,对于何种环境该使用何种外形的浮波,说真的,我个人是越钓得久、越看得多,也就越不敢莽下定论!因为如果要我把这一切,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那将会是:『因人而异的钓具组合与操控手法x数之不尽的浮波外型x时刻变化的垂钓环境』,所以莫说是笔者,即使换作任何人,相信也不可能在这议题上作蓋棺论定!

虽然不能有定论,但亦有些大方向大原则可供参考的,例如:个头大、自重高的,较适合于中、远距离时使用,这类浮波对较粗线组之影响,亦顯得较为“包容”;相反个头小、自重低的,则只适合于近距离与及风浪较小时使用,特別是当小浮波遇上粗壯的线组时,不管远近往往都会因其乘流性不足,只能无助的被风浪与主线帶着跑,而绝非隨流水而运行!
摘自: www.liusongsong.com

“大攻远、小攻近;窄长攻激浪、圆顿攻靜流”,这些老生常谈,老兵们可视作温故知新,新手们则请牢记于心,否则用上了错配的组合,必定是导至“一直都钓不好”的原因之一!但除这些之外..如果是笔者的老读者们,都可回憶到在过去的十多年来,我也从不愿触及「何时、何地该使用何种浮波」这話题,除了不想瓜田李下以外,最主要是因为明白到当中的变化太大、变数太多,除了上述数个简单的原则以外,再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变化,这..实在又该如何落笔呢!

顺便讲解一下笔者对三种形状的理解与应用心得吧。

泪滴型

浮力最大的地方在下端,只要调至接近“平顶”的情度,由于上方的残存浮力较少,加上流体力学的原理,这才是最易被拉下去与及反抗力(反作用力)最低的形状,也即所谓较敏感的才对;缺点是像「不倒翁」的外貌自有较易搖晃的问题,所以我不喜欢用于激浪中,只有在较平靜的海面中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所在。

因为浮力高峰点离开顶端较远,在波浪中起伏会较少。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流线型

即使调至接近“平顶”的情度,由于浮力最大的地方在上端,其残存浮力会较大,即较不“愿意”下沉,所以敏锐情度反而不及上者来得高。但其好处正是这不易出现假鱼讯的特徵,正好使用于常会因乱流而产生假鱼讯的浪涛区,因这一加一減、一正一负的感觉,正好与我棎钓“白泡区”(浪涛的正下方)时的手法很匹配,以我国太空人杨利伟先生的说法,就是「感觉良好」啦..哈哈!

因为浮力高峰点离开顶端较近,在波浪中起伏会较大。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鹅蛋型

这类较传统、老旧的浮波,既沒有上两者的优点,但同时也沒有它们的缺点,那不就属于万能型吗?哈哈..刚好相反!!由于它的浮力高峰在中央,加上上/下一至的“沒个性表现”,不管风浪如何钓手都要时刻对它施以操控,否则“误入歧途”、“进错轨道”是可以预見的!

但为何这般“难以使用”的形状仍能存在至今呢?因为只要控制得易,它是最易完成钓手指令的一种款式;而不同的重心设计之差异,也最能在这种形状中反映,所以不少人气产品,都是以此设计为依归呢。可以说是既无长处亦无短缺,属最难掌握的一类。顺帶一提,重心的摆放对浮波的表现影响什大!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所以请勿再盲目的、无意识的为钓组穿上隨意选来的浮波,因这就实在有如抽奖游戏,需看那天运气好,抽上了一颗能与现场环境匹配者,才能有所收获吧!对于浮波的选用,实不应该由笔者或任何人作意识型态上的決定,而是应由真正面对当时那刻的钓手,透过对实时情況的了解,再加上他个人对浮波、钓组设定的考虑等,縱合一切而成的!

我的手、我的心

海水,本身是死物,但在潮汐的帶动下,它却彷彿有了生命;浮波,本身也是死物,但在大海的怀抱内,它也彷彿有了生命;只要学会理解它的功能,便能解读浮波给你的讯息;只要和它们多作沟通,你便会像小弟一样爱上它,每日梦断魂牵的亦只它。现时在我的生命中,它的地位早已凌架了一切,足教我忽视身边的人、亦无视自己的贫穷,能看著自己亲手帶来这世界的“儿女们”,可按照自己的思惟在运作,再顺畅的滑入水下,塵世间,已经沒有比这更能让我感到快慰的事情,所以即使決定投身到钓具业后,在云云生意中,笔者仍是挑选这利润低、去流慢的项目来经营;而且明知道我那些艺術家的皮气、不妥協的个性,在现今一切讲求利益、效益的年代,这都是不合时而的,但耐何我对这片小木头,亦真的产生了不可言喻之微妙感情,所以,这一切亦塑造了今天的我,..

垂钓三十多年,终于煉造了今天的我,

事实上一颗亞波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多有名气或要卖多少钱,而是它能否能按照使用者的想法来运行、有否忠实传递水面上下的讯息、可否騙过鱼类的感官,而一颗好用的亞波,正是因为设计之初已考虑到实战时所面对的环境与表现,所以钓手只需施以最低情度的操控,便能隨心所欲的指挥它;相反设计不良者,由于外型、重心不匹配,整体比例不合理..莫说是经验生疏的新人,即使交由老手来运用,他也肯定发挥不到平时应有的水平。

结语

对浮波的认知越深,亦同时会增加了对钓组的认知;越对它下苦功,就越能参透浮游矶钓的真髓,这些都是笔者以二十多年青春,由一位初学者变成老练者的心路历程,与及在当中所悟到的道理,而最终这一切,也在我每次替鱼获拍照时得到証实..我更加坚信,即使拿售价高于一倍或更多的产品来对比,与我所设计的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虽然过了十多年贫困的日子,但能夠强烈支持自己留在这行业的,就正是这些原因,

标签:  海钓技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