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越来越多,钓友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垂钓资源却没有随着数的增多而增加,所谓狼多肉少莫过于此,几乎近半的,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水里没鱼,谁来也白搭;
事实上也是如此,现在的野钓,空军是常态化,偶有若干鲫鱼、白条并不奇怪,偶然一二尾鲤草就能欣喜若狂,若是单尾渔获能上3~5斤,简直就是惊喜中的惊喜;
当钓友们对这种情况视若无睹之后,浮漂一天纹丝不动,也就没什么奇怪的,而广大钓友们,因为事先就认定水中即使有鱼,数量也没多少,而为数不多的鱼,还是不能诱其开口,十之八九,都是饵料的问题;
鱼少加之饵料不对味,所以钓不上鱼不奇怪,只要找对了合适的味型,那必然就能钓上鱼,那么,这种观点对不对呢?如果是黑坑,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为黑坑鱼多是养殖鱼,一方面长期进食养殖饲料,对非自然饵料并不排斥;另一方面,被投放到黑坑池中,几乎隔三差五就有近吨的食物被投放,除了商品饵,也没别的吃的;
但是在野外水域中,这个观点就没什么依据了,因为野外水域的食物链,是体型越大,就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食物来源和数量就越多,体型越小,食物数量相对越少;
我们能作为目标的鱼,也就是食物链金字塔的底层,简单点说,长时间饥饿是常态,正常情况下,饵料味型只要不是太过于离谱,都会有鱼愿意尝试着进食;
在野外垂钓,总是漂不动、不给口、不发窝,除了鱼少,主要是因为这么几个因素:
•1、小鱼闹窝太厉害
•2、钓点不合适
•3、鱼层没找对
小鱼闹窝太厉害,钩饵不落底,只有空钩到底,钩上没任何饵料残留,就算有鱼进窝也不会给口吞咽鱼钩;就算我们用玉米粒、饲料颗粒、红薯丁之类的饵料做饵;
窝料味型不够浓郁,避免小鱼闹窝的同时,吸引鱼群进窝的概率和效率自然也是大大降低,所以对老鸟来说,即厌恶小鱼闹窝,但是又不能完全规避小鱼闹窝;
因为小鱼闹窝,至少说明有鱼进窝,饵料味型对味,要是小鱼闹窝都没有,那才让人胆战心惊,着实让人心中忐忑;
在野外水域,鱼群不在固定水层是常态,至于鱼群具体在哪个水层,没有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去找寻一二,鱼不给口,真不算是什么奇怪的事;
至于钓位不合适,影响的因素就更多了,水流流速不合适,周围有噪音源,钓点周围导致鱼有口癖的植被或者农作物区域,水底的情况不适合鱼群聚集等等;
如何确定水中没有鱼,还是因为我们技术不到位而钓不到鱼
对钓友来说,最怕的就是水中没有鱼,偶尔的空手而归并不所谓,要是空军常态化,这就让人不能接受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判断钓点到底有没有鱼:
技巧一、问和看
现在交通之便利,交通工具之发达,远超十几年前,所以但凡可以下杆作钓的水域,总会看见的身影,有礼貌的随口问上两句,有没有鱼、好不好钓;
实在不愿意开口,就耐心一点,站在钓鱼的人身后,安静的观察上一会,看看鱼口、鱼情、漂讯如何,如果鱼口好,频繁起竿,那自不用多说;
如果观察好一会,鱼情不咋地,鱼口也不好,就想办法看看该钓友的渔获,没开护,或者没有渔获,那说明该水域就算有鱼,也少的可怜;
如果渔获尚可,那就说明此处值得下竿试试,左右耽误不了多少事,也不用多高超的技巧和能力;
技巧二、走和看
但凡有能垂钓的水域,其水域近岸必有留下的痕迹,或是饵料包装袋,或是食品包装袋,间或有着断漂、太空豆等残留,并且适合垂钓的钓点附近;
有明显的钓椅、钓箱的放置的迹象,甚至有些地形比较奇特的区域,会有用器具修整的钓位,且走且看,如果类似痕迹非常多,那没的说,必然适合下杆;
凡是类似痕迹非常少,则说明水中鱼很少,基本上没什么人来,如果全无痕迹,附近又有比较明显的噪音源、工业区,那说明水中可能压根就没有鱼;
技巧三、试小鱼
如果以上两个技巧实在没办法确定,那么就用最简单的一招,试小鱼,做法很简单,用腥香的粉饵开一团雾化极好的拉饵,仅需要鹌鹑蛋大小即可;
快速抽上7~8竿,耐心的守上3~5分钟,甭管有没有鱼中钩,只要有小鱼闹窝的迹象,那说明水中必然有鱼,闹窝迹象越明显、越多,从抽窝开始到有发窝迹象的间隔时间越短;
说明水域中鱼群密度越大,越值得下杆,反之,间隔时间越长,闹窝动静越小,就越不适合我们下杆,毕竟,小鱼闹窝虽然讨厌,但是小杂鱼数量越多,说明水域中生食物链越完整;
自然个头较大的鱼,数量也会多一些,如果压根就没有小鱼闹窝,亦或者是小鱼闹窝的动静很小,那说明水域中食物链一般,也不太可能有较多的鱼,实在不值得下杆;
最后
鱼的大脑容积有限,要说有多高的智慧,不太可能,而我们能不能钓到鱼,核心关键是选定的水域中,到底有没有鱼,以上这些非常规技巧,看似简单,但是只要愿意主动一点,马上就知道钓点有没有鱼,勤快一点,真没坏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