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要打窝,不打窝的钓鱼,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大多数时候,不管是新手还是老鸟,总会面对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或是精心配制,或者重金购买的窝料,打下去之后,1~2小时不发窝很常见,3~5小时没动静也不奇怪,7~8小时浮漂纹丝不动更是屡见不鲜,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窝料不行,还是水里干脆就没有鱼,这种疑问,其实就算是大师们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能给个准信,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窝这个事,要说简单,那就是一抓、一捏、一扔,复杂点,可以铅皮带窝打频率、可以打窝器、打窝袋打窝,可以打窝船铺窝;但是不管复杂还是简单的,打窝是钓鱼的基础,想要鱼钩上挂颗麦子,或者挂颗玉米,亦或者挂条蚯蚓,甚至随便挂点手食,就想着不停的连竿保护,这就纯属幻想了,那么打窝后,没有鱼进窝,到底是哪几个层面出现了问题呢?
【一】窝料进水后的状态,要符合水情
其实这一点,是比窝料的味型更为重要的,很多钓友认为窝料最重味型,其实不然,在不同的水情,窝料进水后的状态,很是重要;比如在黑坑垂钓,我们用玉米、麦粒等打窝,虽说黑坑的养殖鱼,也会进食玉米、麦粒,但是在黑坑垂钓环境里,更受青睐的,应该是雾化区域广、雾化效果好,有自水面开始垂落到水底的雾化状态出现;比如我们湖库野钓,如果用雾化极快、雾化区域广的商品饵用来打窝,虽说也能吸引目标鱼进窝,但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招惹来无数的小鱼闹窝,等到大鱼觅味进窝时,渣滓也留不留下。
但是,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全种饵、素饵,下沉快、没雾化的窝料,发窝必然很慢;而雾化太快、太过于溶散的窝料,就算是在黑坑打窝,除非保持一个固定频率的抽窝,否则发窝后也会很快就散掉,所以打窝这个事,一要符合水情,二要虚实结合,就算是黑坑,也要保持一定的实料,不仅保证要诱鱼,还要聚鱼、留鱼;就算是野钓,大量的玉米、麦粒、红薯做窝料,最好还是多少搭配点能雾化的饵料,促进发窝的速度,能让鱼快点进窝。
【二】窝料的味型其实要看钓饵的味型怎么搭配
很多钓友配窝料时,是先配钓窝料然后配钓饵,换句话说,窝料是窝料,钓饵是钓饵,两者之间可能有些味型相符,但是整体来说,全然不是一回事,这在野钓、黑坑都很常见;但是,这种做法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区;窝料的目的,是吸引鱼进窝,留住鱼的同时,有味道略突出的钓饵吸引进窝鱼,然后吞食钓饵;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窝料和钓饵的味型,完全是两回事,那么进窝鱼到底是被窝料吸引来的,还是被钓饵吸引来的呢?
如果是被窝料吸引来的,那么钓饵和窝料味型差异较大,那除非鱼是傻子,否则多半是不会进食的;如果鱼是被钓饵吸引到钓点的,那么我们的窝料不就白费了么?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配钓饵,在钓饵的味型浓度基础上,多家一些基础料,也就是比钓饵味型浓度淡许多之后,就是比较成功的窝料,这样窝料和钓饵,在味型方向上是整体一致的,窝料来诱鱼、钓饵相对味型浓郁一些,更吸引鱼开口进食。
【三】钓点和窝点是不是重合,其实也是有讲究的
很多钓友都认为,钓点和窝点是一回事,其实这是黑坑、竞技钓实战出来的一种观点,但是在野钓或者混养塘垂钓时,钓点和窝点合一,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在野钓、混养塘出钓时,窝料中实料的比例,也就是渣状料、不易雾化的料比较多一些,论诱鱼效果而言,那肯定是约在窝子中间,那诱鱼的效果鱼越好;但是要说安全,那肯定是越靠近窝子外边,越安全;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目标鱼是大鱼,那么进窝鱼的密度必然不会很大,可能好半天才会有1~2条进窝鱼,进窝的大鱼必然会为了安全,从窝子外面慢慢蹭到窝子里,那钓点放在窝子边缘,效果肯定最好,如果钓点放在窝子中间,那多半是只会有轻微的漂动,但是很难抓住实口;如果是钓小鱼,如鲫鱼、鳊鱼,那就不同了,因为小体型鱼习惯抢食,那必然是窝子中间的鱼比窝子外边的鱼多,那钓点自然放到窝子中间效果是最好的。
打窝这个事,做得好,做的到位,那就算水域中鱼的密度稀疏,那多少也会有点渔获,如果做的不好,做不到位,在窝料的味型、状态,甚至是钓点和窝点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那就算是水域中鱼的密度再大,渔获就算有,也不见得有多好,所以多花费点功夫,多琢磨一下,渔获肯定有区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