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垂钓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鱼类上浮,原来生活在水底层的鱼不在水底继续活动,而是上游到水体中层和水的上层。从而造成水底无鱼可钓,使那些坚持钓水底的人大感失望。鱼类上浮有许多种原因,不论发生那种原因造成的上浮,都会影响您的垂钓成绩,如果继续坚持在水底垂钓,就很有可能当了空军司令。如果您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利用鱼类上浮形成的有利因素,主动灵活地改变战术,就会有很不错的收获。
鱼的浮头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积极的主动上浮,一种是被迫的被动上浮。
1)主动上浮发生的原因是鱼类为了适应生活环境和生理要求,主动改变自己游动的水层造成的。
2)被动上浮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急剧改变,造成了鱼类不能继续在水体的底层活动,为了维持生命,迫使它们不得不上浮。在鱼类主动上浮的时候,鱼类摄食还是有很高的积极性的,但是当它被迫上浮的时候就很少摄食了。
一、鱼群趋温上浮现象
春天在很深的静水中垂钓底层鱼的时候,经常会发现鱼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摄食的时间,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鱼类每天早上在底层的摄食时间会逐步改变,每天停止摄食的时间会慢慢提前,到了初夏,即使你在水底打了很好的窝子,鱼类也很少问津,本来很好的钓位就变成了令人烦恼的地方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水的表层在阳光的作用下在漫漫升高,鱼类在趋温本能的作用下,会慢慢上游到水体温度合适的水层活动。
在不同的水域,鱼类的上浮时间不同,即使在同一水域,在不同水深鱼类上浮的时间也不一样,即使是不同水域的同一深度,也会因为水体的能见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能见度高的水域,光线照射比较深,整体升温比较均匀。而能见度很低的水域,光线只能照射很浅的水深,水体表层升温速度很快,深处的水温就没有多大变化了。因为、水温的变化和水体的深浅及是否具有流动性有很大关系。
在每年春季,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具有很大差异。在这个季节,鱼类喜欢在温暖的水中生活,所以当夜间水温变低的时候,它们会游到比较温暖的水体底层,每天早上大多在水底摄食。当太阳出来以后,由于太阳的辐射,表层水温会慢慢升高变得比较温暖,中层水温也会慢慢高于水底温度,鱼类就会慢慢游动到水体比较温暖的水层,不继续在水底摄食了。这个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慢慢缩短,在进入夏季以后,早上钓半水和钓水底就没有多大差别了,有些时候,在早上钓半水的效果会好于钓水底。
我们垂钓的水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鱼类在不同的水域会有不同的规律,所以掌握这些规律以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出行日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您的钓法,是增加垂钓效果的有效方式。
第一种是流动性水域
包括河流、水库的进水口附近,这些水域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水体不停的流动过程中,水体上下水层在流动中不断混合,上下水温基本没有多大区别,即使是在阳光的照射下,也不会有很大温差。在这种水域垂钓,应该选择流速比较缓慢的地方作为钓点。
第二种是一般的鱼坑
这些鱼坑水的深度大多不超过两米,在春秋两季,这里的鱼白天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调整活动范围,上浮到水体比较温暖的位置,夜间也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沉到水底。由于水体比较浅,储存不了多少热量,再加上散热面积比较大,所以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会快速升高,夜间,由于气温降低带动水体温度快速降低,这种现象水的深度越浅越明显,白天和夜间水体温度差越大,这里的鱼越难钓。如果某一天夜间突然降温,最低温度低于前几天的平均最低温度,就会造成天亮以后鱼类很不爱吃食的现象发。
第三种就是那些水很深的窑坑和沙子坑了
它们的深度有些地点可以达到十几米,一般也在三四米以上,这些坑深浅不一,水底地形复杂,但是它们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在旱季必须依赖地下水补充水源。在不降水的时期,被蒸发的水量必须要由地下水补充,这就造成了这种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水体各层温差很大。这种水域往往被我们称为“晒不透”的水域。在这种水域游泳的时候,往往会使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原因就是水的表层和水的下层水温差距很大,一两米以内的水水温很高,下面的水温就寒冷刺骨了。只有在大量的水流进这种水域之后,在水流的冲击下,水体各层才能够得到混合,水体的温度才能上下基本差不多,水底的寒冷才能得到缓解。
在这种水域,鱼类很少到下层的冰凉的水层活动,因为那里的温度与水上层的温度差太大了,如果在这种水域的最深处冰凉的水层钓底,往往会很少有鱼问津。有一句谚语说得很好,春钓滩,夏钓潭,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鱼类的趋温性,换一句话说,就是在水温变化的作用下,鱼类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水层活动,如果找到了鱼类活动的水层,就为今天的收获增加了保证。 鱼类上浮以后,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一般都离开岸边一段距离。有的鱼在水的表层活动,经常会在水面游弋、跳跃,但是在水表层活动的鱼摄食并不积极。有的鱼在水的中层活动,活动的水层深度大多在一米到两米,在这个水层活动的鱼大多吃食很积极,是一处很好的钓点。
上面阐述的是鱼类主动趋温上浮的问题,还有一种被动趋温上浮的现象也要注意。
一些鱼坑老板经常夜间在坑里灌入大量冰凉的的井水,灌水的时候又把进水口设置在水底,这些井水的温度只有摄氏八到十度,与原来坑里的的水温有很大差距,由于凉水的比重大于温水,所以凉水沉积在水底形成了一个凉水层,造成鱼坑水底温度急剧变化和降低,从而使鱼类的新陈代谢因温度急剧变化而发生紊乱,迫使鱼群被迫上浮,形成了水底鱼不爱吃食的现象。
在这种鱼坑垂钓,要注意避开凉水层,可以采用钓离底和钓半水的方式,采用悬浮能力较强的诱饵,在水中形成立体的窝子。在这种上下温差很大的鱼坑里垂钓,采用钓底的方式效果要低于钓半水
从撰写本文开始,一直在同一水域垂钓野生小鲫鱼,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不间断的在同一水域持续垂钓,目的就是要体会鱼类趋温现象对垂钓的影响。还特意选择了三处不同深度的钓位,深度分别为一米、两米各一处,以及在深水处钓半水,钓半水垂钓深度最深四米,最浅只有一标深,鱼饵分别使用了红虫和拉饵。
在这个垂钓过程中,对鱼类趋温上浮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对如何解决上浮问题有了更加准确的办法。在天气条件正常的时候,鱼群比较集中,可以感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在某一水层,当天气即将发生剧烈变化时,尤其是当地即将降水,或已经被包容在大面积的降水区域以内,鱼类摄食的水层会发生很大变化,原来鱼群的活动深度大多在一米五左右,在天气变化时只要水线超过一米就很少有鱼问津。同时鱼类咬钩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鱼的个体重量也在降低。
二、解决鱼类趋温上浮现象的办法
我们应该首先寻找鱼类所在的水层,然后在它们活动的深度垂钓。垂钓上浮的鱼群,采用台钓钓组,使用以下四种办法垂钓:
第一种办法是采用全套竞技钓组和鱼饵
使用拉饵,垂钓的效果很好,如果是用搓饵,要加大鱼饵的黏度,以求增加鱼饵在水体中的悬浮时间。调漂和读漂按照竞技钓法操作,悬浮在水中的鱼饵抬竿以后会脱落,慢慢在水中下沉,会逐步形成一个立体的窝子,从而使水下的鱼被吸引到窝子里来。使用这种垂钓方式,对使用人员的身体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大适合年纪较大且反映缓慢的人员使用
第二种办法是采用全套台钓钓组
采用红虫及蚯蚓等荤饵垂钓,采用的具体战术是到处撒种,遍地开花。使用荤饵垂钓,读漂和使用搓饵及拉饵就不一样了,不用死盯着鱼漂,只要抓住黑漂和托漂即可,这样一些年纪比较大的钓友就可以使用这种钓法了。使用这种钓法的时候,最好使用比较长的鱼竿和钓线,以求打出比较远的距离,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里寻找鱼群。
使用这种钓法的关键就是要找到鱼群。首先找到鱼群活动的水层,然后在这个水层“指哪儿打哪儿”寻找鱼群,不必拘泥形势,只要能够连续上鱼就行。如果某一个位置已经不爱上鱼了,应该立即改变垂钓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改变,鱼群会小范围的改变活动水层,所以应该在找不到鱼群的时候,改变垂钓的深度继续寻找鱼群。在钓点的不同深度用鱼竿寻找鱼类活动的层面,只要找到了它们活动的深度,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在春末夏初的季节,在天气正常的前提下,鱼坑里的鲫鱼上浮之后,活动水层一般在一米五左右,垂直活动范围上下各300毫米,找准了这个水层,使用5.4米以上的鱼竿,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面前范围以内打哪儿指那儿,只要那里有鱼吃食,就可以连续打竿垂钓,每天都有远远高于他人的收获。
第三种办法是采用全套台钓钓组
采用红虫及蚯蚓等荤饵垂钓,但不是“指哪儿打哪儿”寻找鱼群,而是打上窝子“守住待鱼”,使用这种办法最关键的就是诱饵材质的选择,必须选择在水中飘散性较好且浮力较大的的饵料,比如很细的麸子、玉米面,也可以混合使用没有刺激味道的锯末,比如柳木、杨木的锯末。把这些饵料与香精、酒或商品鱼饵等物混合均匀以后加水,使它们可以攥成松散的饵团,然后把它抛进钓点,入水以后,它会在水体表层就化散,慢慢沉入水的深处,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窝子,每隔五到十分钟左右抛出一个料团,就会使鱼群连续不断的进入您的钓点。
使用荤饵垂钓的时候,鱼漂的反应与使用竞技钓饵有很大的差别,托漂率很高,为了缩短鱼类摄食以后的反应时间,同时也为了防止脑线相互缠绕,使用的钩组应该缩短脑线的长度,同时为了防止一条鱼同时吃进去两只鱼钩,要增加两钩之间的钩距。一般使用的钓组,底钩脑线长度为120毫米,钓组上钩脑线长度为80毫米,两钩钩距为40毫米。
在使用第二种办法和第三种办法的时候,不要拘泥于竞技钓的形势,没有必要追求竿长3.6米和4.5米,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使用鱼竿的长度和钓线的长度,因为在钓半水的时候,距离岸边越远鱼越多越大,使用六米以上的长竿子的效果要好于使用三米六鱼竿。
钓浮的时候还要注意引诱,只要鱼漂在钓点超过两分钟依旧无鱼问津,就可以牵引下鱼漂,使鱼钩在水里晃动,吸引鱼注意力。往往在您的鱼漂还未重新稳好的时候,鱼漂就会传来您最喜欢的漂。
第四种办法是采用全套台钓钓组
但不是用手竿,而是使用手海两用竿,采用红虫及蚯蚓等荤饵垂钓,也可以使用拉饵和面食,垂钓的对象是体形比较大的鱼类。在发现活动在水体表层的鱼群以后,根据鱼群活动的深度确定水线,调整好鱼漂的位置,把手海两用竿打过鱼群的位置,然后慢慢把鱼漂拉到鱼群中,鱼群很快就会咬钩。
使用手海两用竿也可以寻找鱼群垂钓,鱼钩在某一钓点过了一定的时间依旧没有鱼来咬钩,您可以适当的收回一些钓线,改变鱼漂的位置,使鱼钩在水里慢慢移动,运动中的鱼饵对鱼类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时在鱼漂移动的过程中就黑漂了。
当然,垂钓上浮的鱼类可以使用各种钓组,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钓法和钓组,但是不论您是用那种钓法,垂钓上浮鱼群的关键问题必须要注意,那就是要找到或引诱到鱼群,找到鱼群喜欢的水层,需要您在水体的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打竿,只有在基本确定鱼群喜欢的水层以后,选择正确的垂钓位置就是关键的问题了。在使用荤饵钓浮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使用非常灵敏的竞技用鱼漂了,因为使用荤饵的时候,鱼钩的刺入性与使用竞技钓饵是不一样的,荤饵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鱼钩的刺入性,鱼钩只有在刺透鱼饵的外皮以后,才能刺到鱼的肉体。必须要等到鱼把鱼饵吞进嘴里以后才能抬竿,如果使用竞技鱼漂,再按照竞技钓那样抓顿口是很不容易把鱼钩住的。使用的鱼漂最好是那种比较迟钝的鱼漂,主要抓鱼漂的明显动作,因为就是很狡猾的鱼在半水中的动作也是很明显的。
三、闷热天如何钓浮头鲫鱼
大家常常碰到的情况哈,平时垂钓时经常会遇到闷热天气,有时人不觉得,但赶到河边,却发现一群群鲫鱼已浮在水面,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喷香的钓饵放到嘴边也不肯张口。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钓友只能望鱼兴叹,乘兴而去,扫兴而归。这种情况下钓鲫,本人有一点体会,钓友们不妨一试。主要是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选准钓位
可找阳光照不到(桥下最好)又很安静的浅滩打窝,“浅”到什么程度呢?要隐隐约约能看到水底。一般30-40cm即可。因为在天气闷热或水中缺氧的情况下,鱼大多浮在水面,这时的参照物是水面而不是水底,只要把鱼引到浅滩,虽然鱼还是浮在水面,但因为水浅,鱼实际上已接近水底了,一些活跃的还是会频频咬钩的.
2)用好诱饵
最好用曲酒、香精泡的小米或大米打窝,要打在看得到水底和看不到水底的交界部位,最好不要用打窝器,直接用手撒下去,这样可撒得开些,同时,窝要下得重。小米或大米的颜色与水底有较大色差,窝撒得开了,鱼是否进窝便看得清清楚楚。这时不用担心鱼多吃了诱饵不咬钩,实际上这时的鱼很少会吃诱饵,它们只是被“香味”引到窝里而已.
3)配好钩线
鱼钩尽量要小,5-7号即可。线要短,粗些关系不大。一定要用双钩,一上一下,下钩沉底,上钩离底(坠子)5-10cm。钩小可方便鱼咬钩入嘴,线要粗些,是因为在闷热情况下,小鱼顶不住了,而大鱼还很有活力。从实践来看,这种情况下钓获大鲫鱼的数量比正常情况下要多得多。大概正常气候情况下,小鲫鱼既没有经验又贪吃,咬钩很快,大鲫鱼便少了很多机会,这时大鲫鱼便有了解馋机会的缘故。
4、选好钓饵
这种情况下钓饵用蚯蚓比用米饭、面团或商品饵要好。蚯蚓要选小的,1.5-2cm长,盖住鱼钩稍露出一点点头尾即可。如鱼咬钩不积极,应使用粘饵。如手头没有,可从装诱饵的瓶子里倒些液体出来,将蚯蚓在里面蘸一下再下钩。这样可增加鱼咬钩的冲动,增加鱼获。很快,大鲫鱼便少了很多机会,这时大鲫鱼便有了解馋机会的缘.
梅雨季节开始和整个夏季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天气变化无常,水中就会出现缺氧现象,特别是早晨,你到了塘边,由于缺氧,鱼基本上都不会吃由诱饵的,而且你会看到一群一群地全部浮上水面,有的隐在离水面5到10公分的位置缓慢移动着,而有的则是把嘴巴直接翘出水面吸氧。这个时候底部窝处基本是无鱼觅食,“打浮”钓法就可以起作用了,其方法如下:
1)取出已经准备好的七星漂组线上竿(一般用0.8的主线、0.6的子线、秀6号单钩、不挂铅皮)。
2)把七星漂抹至离钩约5公分处,挂蚯蚓抛至鱼经常出现或经过处静候着,一般在5到10分钟左右就会有鱼动钩的,(见七星漂迅速下沉就起竿)。
3)注意事项:
a.站着抛竿坐下钓,以免人体吓跑鱼群;
b.尽量站在逆光处,以免人体的倒影惊动鱼群;
c.蚓抛必须用活体,它的扭动能够快速诱鱼;
待到了上午8点20分左右以后,鱼才会逐步下沉,那时候再布窝钓底,两个方法的垂钓都会让你渔乐无穷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