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钓鱼就是为了看顿口,浮漂干脆有力的往下一顿,能让人觉得非常舒服。有些钓友有“强迫症”,浮漂若是不出顿口,哪怕钓到鱼了也感觉不舒服,还是要反反复复地去调整浮漂、甚至改善饵料状态。
大家都喜欢看顿口,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顿口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概念比较模糊。关于顿口的产生,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鱼吸饵即可产生顿口,另一种是说鱼吸饵瞬间浮漂并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只有含着饵摆动时,浮漂才会明显下顿。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先说结论:我认为都对,鱼吸饵和吸完饵摆头都能产生顿口!
顿口如何产生,最大的问题在调钓,调得灵就可以做到鱼一吸饵就出顿口
怎么样才叫灵?理论上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在水下的那段钓组绷得越直且钩饵达到一钩触底一钩悬的状态最灵。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减一点铅皮,把调目提高点,那就变成钓浮了。
底钩轻触底和双钩离底其实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说,这两种状态下,如果你的线组搭配合适、浮漂选得合适,那么鱼一下把钩饵吸入口中,是能够马上出现顿口的。
但顿口的幅度、下顿的力度就和很多因素有关了,比如说钓组精细、浮漂吃铅小漂尾细、饵料对口状态合适,那么浮漂下顿幅度大、顿感强。反之如果线粗、钩大、漂吃铅大漂尾粗、饵料状态不合适,顿口就不怎么强烈,有些时候甚至只是下顿一点点。
另外,鱼的种类、个体大小、天气、水温、习性这些也都有关系。
举两个例子:同样的钓组,你钓小鲫鱼可能就是微微一顿甚至一阴,但钓鲤鱼可能下顿好几目甚至黑漂。
第二:同样的钓组,同样大小的鱼,在夏季你的漂相就很好,而在冬季水温极低时口就比较弱,尤其是钓小鲫鱼、用商品饵挂钩,这一现象更明显,蚯蚓红虫在冬季比较对口,口相对大点。
如果调得钝,鱼一吸饵浮漂信号微弱或不出信号,只要摆头或叼着钩饵游动才会有顿口
这里的“钝”是相对上面的“灵”来说的,钩饵越贴底、子线越弯曲,相对就越钝,不过要注意这种“钝”不意味着比上面的“灵”就要少钓鱼,有些时候甚至还是钩饵贴底一些更好。
理论上来说钩饵贴底反而更方便鱼吃饵,为什么还会损失信号呢?大家看清下面我说的几点,别搞错了。
1、一饵躺底一饵轻触底或双饵躺底但短的那根子线还保持比较直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是不错的,我认为在野钓中应该最合适。
如果你的两个鱼钩,钩距不是很大,那么鱼一吸饵浮漂还是能给顿口。但如果钩距很大,那可能就会导致短子线的钩饵轻触底,长子线比较弯曲,鱼恰恰吃长子线上的钩饵,浮漂可能就不给信号或者信号很小。
当然了,如果你的饵料很重又搓的很大,那子线就可能出现“人”这种状态,就是两条子线是分得比较开的,这样一来即使钩距比较大,但两根子线还是能保持一个紧绷的状态,依然比较灵。
2、双钩饵均躺底,子线严重弯曲:这种状态下,子线弯曲的越厉害,信号损失就越多或者说信号传递越不及时。如果说你钓的鱼小吸力弱或者钓组比较粗、浮漂漂尾很粗,那么信号会进一步减弱。你要是钓个大鲤鱼、大青鱼,这种鱼吸力很强,相对好点。
3、八字环或铅坠到底,两根子线躺底:这是最钝的状态了,这种情况下鱼吸入饵料瞬间浮漂多半是不能及时反应的,只有含着摆头或游动,拉动子线牵动八字环,浮漂才会出信号。
到底是鱼吸饵瞬间出顿口,还是含着饵摆头才能出顿口,不止跟调钓有关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浮漂究竟什么时候能给顿口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只不过调钓(灵钝)比较重要、影响的大一点。
双钩饵悬浮和双子线躺底这是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所以结果也比较明显,前者一般是鱼一吸饵就能出顿口,大家可以参照浮钓鲢鳙;后者由于比较钝,所以鱼一吸饵浮漂是产生不了信号的,要等拖着饵摆头游动才行。
两个钩饵均躺底、子线弯曲,这种状态就说不好了,和你子线的弯曲程度、鱼的个体、活性、天气甚至浮漂选择都有关系。
就好比拿粗线钓小鲫鱼,浮漂吃铅又很大、漂尾很粗,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鱼吃饵了,浮漂也出信号了,但信号特别小可能就下顿个三分之一目甚至微微一顿,这样你可能并不会认为是鱼吃钩,直接放口了。
但如果鱼不吐饵,摆头或游走,那么浮漂又会产生第二次信号,这次信号会大点,你就能提竿逮住它了,这种被称为“死口”,一般吃得比较深。
结语
文字看起来比较费劲,可能很多钓友也理解不了,或者觉得我在无中生有、胡说八道,这个没有关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水下拍摄的一些视频,那个比较直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