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钓的时候,调钓总是以偏钝,甚至是极钝为主,所以总会有钓友疑惑,难道野钓不能钓灵么?除了钓钝,野钓没有其他选择么?答案肯定不会这么呆板;在野钓的实战中,其实钓灵、钓钝,并没有什么约定,只能钓钝,或者只能钓灵,我们在野钓的时候,多以钓钝为主,则是因为,实际的需求就是如此;
灵钝之说,只能算是钓鱼圈子里,自娱自乐的一个说法,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根据子线在水底的状态,以此来做个大致区分,如子线是紧绷的,则被认可是钓组较为灵敏的状态;如子线是弯曲的,则被认可是较钝的一个状态,当铅坠躺底,则被认为是钓组最钝的状态;基于这种认知的大前提,我们可以就实战的实际需求,来分析一下,到底野钓时钓灵好一些,还是钓钝好一些;
分析一、野钓时的目标鱼,决定了钓钝比钓灵更能稳定聚鱼
在野钓时,野外水域的鱼群,其实并不难将其吸引进窝,这一点,通过自媒体平台做水下直播的视频,经过大量的实战统计、总结,得出的结论都能证明这一点,盖因野外水域,能提供给鱼群的食物来源确实不少,但是相对于鱼群的数量而言,显然无法保证大多数鱼群都能吃饱;
所以只要是味型不太离谱的饵料,只要被投放到适宜的水深,迟早都会有鱼群进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进窝鱼群都会停驻,然后吃饱了再走,要说最主要的原因,肯定不止一个,但是最为直观的原因,却是窝点附近稍有动静,就会惊吓进窝鱼,至于这个动静的来源,可能是导致的,可能是水域周围发生的,不明确具体来源,但是只要有动静,就会惊扰进窝鱼群;
这个时候,如果子线是紧绷,或者接近紧绷状态,进窝鱼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蹭漂、撞饵,甚至来回游经钩饵、子线,带起的水流都会导致子线、钩饵晃动,且不说这种动静,会不会造成杂口、碎口漂讯,就是这种动静,很容易惊吓进窝鱼群;
为了尽可能保证进窝鱼群能驻留在窝子里,钩饵躺底,子线弯曲,则是最有效,也是最省事的操作手段,换而言之,不是不能钓灵,而是客观情况,不允许我们将钓组设置的太过于灵敏;
分析二、钩饵躺底,比钩饵触底,更适合野鱼进食
野钓都希望自己能钓上大鱼,就算准备的饵料都是鲫鱼料,也不能掩盖自己有钓上大鲤大草的野望;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就是大多数野外水域中,能够提供给鱼群作为食物的材料,除了微生物、浮游生物、水藻,大多数都来源于水底;
进一步讲,也许从生理习性上来说,有中上层鱼、底层鱼之类的区分,但是从觅食这个角度角度上来看,大多数鱼还是习惯底层觅食,原因很简单,水底食物最多;如果我们再从鱼的警惕性这个角度来综合考量,钩饵躺底,自然比钩饵触底,更容易减少觅食鱼的警惕性;
分析三、对来说,钓的越钝,抛竿频率越低
关于抛竿频率,这个争议其实是比较大的,我们在野钓抽白条、拉小鲫鱼的时候,就抛竿频率而言,其实是不比竞技钓差的;但是我们在守钓中大体型鱼,甚至是钓大鲫鱼、大白条的时候,并不是频率打的快,就一定能打中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抛竿频率越慢,抛竿的间隔时间越长,窝子里的动静越小,相应的,我们的钓饵,甚至是窝料,雾化就一定要越慢越好,换而言之,能10分钟雾化完的饵料,就实战效果,肯定比5分钟就雾化完的饵料诱聚效果要好;
当然,这个做法也并不绝对,因为饵料沤在水里,也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比如商品饵在水中时间久了,容易发糗,玉米、麦粒、蚯蚓等钓饵,沤在水里时间长了,味型浓度近乎于无,适口性自然也谈不上好;
所以,如果我们的目标鱼,一开始就是小鲫鱼、白条,那么也不存在说非要钓钝这个说法,但如果我们的目标鱼,并不是这些小体型鱼,那么钓钝、守死口,无疑是我们的首选,甚至可以谈得上是最佳选择了;
最后,钓鱼,尤其是野钓,其实讲的是一个随心所欲,并不需要拘泥自己的想法,所以钓灵、钓钝,也只是为了适应鱼情的,对新手的一种指导性建议而已,当垂钓经验丰富了,这些基础性的概念和思路,就不会太过于在意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