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钓鱼温差大小是影响鱼获关键因素

小猫钓鱼 发布于 2024-06-19 阅读(26)

在夏秋的高温季节,因气温高蒸发了,空气中水分子含量大,导致天气潮湿又闷热,在高温的影响下,我们就会有在蒸“桑拿浴”的感觉。然而在多年的垂钓实践中,我发现有的闷热天气有鱼咬钩,有的闷热天气鱼却不开口,这种情况在垂钓中经常遇到。

昼夜钓鱼温差大小是影响鱼获关键因素

翻 看二十多年来的钓鱼日记,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夏天高温低压、空气湿度大的闷热天气里,昼夜温差越小,越不会有鱼咬钩;反之,昼夜温差越大,鱼 咬钩的概率就越高。即使是在大型水库垂钓,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如果是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就是闷热的低气压天气,也会有鱼咬钩。

从一直记录多年的钓鱼日记来 看,在温热高温季节,昼夜温差一旦小于7℃时,不管是在大水域还是小水库、池塘、塘坝等小水域,很少有鱼咬钩,水面越小,情况越明显,即便是下雨的天气, 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

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经验、日记等的分析情况来看,是天气原因和自然因素等造成的,原因是水情发生了变化。

夏 天到来后,气温水温在强烈阳光的曝晒下,温度是越来越高,随着雨季的来临,空气湿度也越来越大,在副热带低压暖湿气流影响下,天气变得潮湿闷热起来,气温 达三十四、五度摄氏度,甚至高达40℃,地表温度高达50℃以上。这种天气基本不会刮风,副热带暖湿气流滞留在本地上空久久不能离去,人不活动还可以,只 要一活动,就是大汗淋漓。

众所周知,水温越高,水中所含的溶解氧就会越低,在高温低气压影响下,空气中的氧分子不能有效溶解氧的支 持,鱼就失去了寻找食物的动力。受副热带暖湿气流影响,导致水体中所含的溶解氧进一步下降,趋氧性促使鱼类上浮到含氧量高一些的中上层水域和流动水域活 动,是导致鱼不咬钩的关键因素。

经过查看资料后分析,在空气湿度大的闷热低压天,昼夜温差在10℃ 以上时,因晚上气温下降幅度大,表层水温在晚上也会随之下降。虽然空气导热快水导热慢,但在太阳落山后至第二天太阳升起前的这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水 温虽然下降慢,但总会下降三五摄氏度。如果晚上再刮风的话,风吹浪涌水体和空气接触面增大,散发热量会更快,水温还会进一步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也会相 对增加。

经风吹和水温上下温差的作用,就会形成暗流或对流,致使上下水层转换,水底所含的溶解氧就会相应高一些。虽然同是闷热低压天气,但昼夜温差大的天 气,水温会低一些,水中所含的溶解氧就会相应高出一些,尤其是在大型水库,这种情况就会更加突出,在水温比较合适,水中溶解氧比较高的情况下,鱼还有不咬 钩的?

如果昼夜温差小于7℃,那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在温热低压的天气下,昼夜温差一旦小于 7℃,晚上气温下降有限,水温一般不会有多少变化。在昼夜温差小的天气里,因空气不流动,一般不会刮风,失去了风的动力,水体不会流动,因表层水温在晚上 没有降下来,也就失去了对流的能力,上下水层得不到转换,水中的溶解氧也不会上升,含氧量不足,只是鱼类仅能维持呼吸保命,哪还有摄食的欲望?

这些种种不利自然因素,是导致鱼不咬钩的重要原因。在这种天气下出钓,就是有鱼咬钩,也是些需氧量少的小杂鱼,其他鱼基本不会开口。

昼夜温差小的天气,是风平浪静,钓手只能枯燥的坐着。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是风起浪涌,鱼觅食也很积极。

标签:  钓鱼技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