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选择时间的三个温度要素

小猫钓鱼 发布于 2024-06-19 阅读(19)

三温是指气温、水温和鱼的体温。鱼的体温受控于水温,水温受控于气温。就钓鱼而言,三温中的关键是水温。因为,只有鱼的体温与水温维持在“等温”范围内,鱼儿才能接受钓者发出的刺激,并作出进窝和咬钩的反应。

一、鱼类变温方法

鱼类学家认为,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水温0.5~1℃,并终生保持。当水温变化时,鱼类总是把体温调节放在首位,先保证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果温度陡升或陡降,它们轻则生病,重则死亡,故鱼类一定要对自身做出调节,以适应水温的变化。

1、鱼的行为性体温调节

鱼类和陆生动物的爬虫类(如蛇)和两栖类(如青蛙)同属冷血变温动物。当外界温度过高时,蛇和青蛙会躲到荫凉的地方避暑;在气温下降时,则寻找阳光取暖或钻入地下。在自然水域,因水深且域广,故水温的分布是不均的、变化的和分层的。

还有氧浓度的分层,使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含鱼类食物链)有了一个选择“最适生活水层”的机会。聪明的悟出了“鱼也分层”的环境背景,不但掌握了“底钓鲫鱼”的方法,还创造出了“踩水钓鲫”(离底钓鲫)、“半水钓鲫”和“浮钓鲫”的招术。

2、鱼的生理性体温调节

在水面较小、较浅的水域,如水温急剧变化(如寒潮侵袭),使鱼无法用移位手段去完成行为性体温调节时,它们只得被迫地进行生理性体温调节。这是一种被动的调温方法。鱼类对水温变化最敏感的部位是皮肤中的微血管和鳃血管。

指挥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鱼类生理性体温调节机制,鱼类学界尚无统一定论。恒温动物可借助“寒颤”主动产热(可使机体代谢率提高4~5倍),也可借助“发汗”主动散热(出1克的汗,可散发体内0.6千卡热量)。

而鱼类却无此生理功能。当寒潮侵袭水温突降时,它们躲在沟坎下,水草旁,像桑蚕脱皮一样,一动不动,不吃也“不喝”,在几天几夜的原地呼吸过程中,缓慢降温,实现与水温的一致。

原来,在鱼的鳃丝和鳃小片上布满了微血管,血流方向与进入口腔的水流方向恰好相反,就像汽车车头上的冷却水箱。这种结构(被称为逆流系统)和运作方式,不但保证了鱼类与水环境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又通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将环境温度的变化传遍全身。寒潮过后,小鱼先“开口”。

(1)小鱼的鳃表面积与体表面积之比大于成鱼

(2)小鱼的呼吸频率大于同种成鱼,而呼吸频率决定着流经鳃的水容量。因此,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小鱼首先完成体温调节进入索饵程序。快速游泳的鱼类(如翘嘴(鱼白)),鳃发育相当好,鳃丝和鳃小片数目众多,它们利用连续快速游泳而造成强制性呼吸水流,使水流大量地,不停地流过鳃区,这要比运动迟缓,鳃丝短,鳃小片数目少的底栖鱼类,较早地使体温与水温达到一致。在寒潮侵袭,雨加雪的天气中,翘嘴鲌“疯狂”抢食,常使我们获得丰收。而鲫鱼却懒得开口,要“寒潮过后晒三天(出竿)”,就是这个道理。

二、几个温度数值的参考(针对鲫鱼)

1、最适摄食水温

鲫鱼最适摄食水温为15~30℃。在此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鲫鱼的新陈代谢作用加强,活动量加大、摄食量加大、耗氧量加大、上钩后的“反抗能力”也加大。

2、启动摄食水温

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里,冬季鲫鱼结群向浅水区觅食的启动水温(水面下30厘米处的温度)是8℃。条件是,这个8℃是由几天前逐渐上升而至。低于这个温度,鲫鱼多在深水栖息区小范围觅食或停食。

3、繁殖水温

18℃是最佳繁殖水温。有时在13℃时,就出现了繁殖行为。

4、极限水温

大多数鱼类能忍受0~40℃的温度。鲫鱼也不例外。

5、当水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晚秋季节):

鱼类停止生长并开始脂肪的积累。根据这一生理特点,在鱼饵的选择上要“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6、水温到20℃以上时

肥水中极易产生缺氧现象。

野钓选择时间的三个温度要素

三、水温分布的三种类型

随着水温变化来移位,是鱼类变温的主要手段。根据湖泊的热力学分类,按湖水温度的分布可分为三类,即“正分层”、“逆分层”及“全同温”,这种分类又与纬度和季节紧密相连(见下表)。

我国湖泊温度大体分类状况

季节 区域 区域 区域

北方 长江中下游 南方

春季 全同温 全同温 正分层

夏季 正分层 正分层 正分层

秋季 全同温 全同温 全同温

冬季 逆分层 全同温 正分层

1、“全同温”型:

全同温是指在24小时内,湖泊表层<含岸边浅水>水温与深水底层水温基本上保持动态一致而不分层。

我们知道,水在4℃时密度最大、最重,高于或低于4℃的水密度依次渐小、渐轻。水的这个物理性质,使不同温度的水层<水域>,产生了垂直对流或环流运动。钓鱼视频list-video.html 引起水温度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和水表层的蒸发。在晴好天气下,沿岸浅水较湖(塘)中央深水增温快。湖(塘)中形成了两个相向运动的环流(图一a)。夜晚降温时,沿岸浅水较湖(塘)中央深水冷却得快,湖(塘)中形成了两个相背运动的环流(图一b)。在这种相向和相背的环流中,整个湖泊水温达到了“全同温”。鱼儿随环流游动和移位过程,就是找“暖水”过程,就是“变温”过程,也就保证了体温与环境水温的和谐与统一。在春、秋(含长江中、下游的冬季)湖泊处于“全同温”状态下,我们只要抓住鱼儿找“暖水”这个原则,来选择钓位和出钓时机,必定会获得较好效果。

“暖水”在哪里?它何时出现?这里只能作出原则性回答:

(1)由于水的导热性较差,浅水升(降)温比深水要快。

(2)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最高水温和最低水温要比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滞后1~2小时。如有风浪,滞后时间相应缩短(这是水温与气温的第一层关系)。

2、“正分层”型:

在炎热的夏季,太阳直射水面,表层水升温快,底层水升温慢。表层水温度高,密度小是热而轻的水会留在表层。底层水温度低、密度大是冷而重的水,会留在底层。在较深的湖泊中,表层与底层之间常会出现“跃温层”。其特点是,水的深度增加不多,温度下降却很快,温度梯度较大。由于上热(轻)下凉(重),很难自由流转、混合。从而形成分层停滞状态。在湖泊的热力学分类中被称为“正分层”。在我国的夏季,从南到北的大多数湖泊都是这种“正分层”状态(图二)。

在风的吹动下,分层停滞的水也可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垂直流转混合。其混合流转的深度取决于上、下水层温差和风力的强弱。

分析“夏钓深(荫)”的水域环境

⑴浅水处白天水温一直徘徊在30℃以上。超过了15~30℃鲫鱼摄食的适温范围。鱼儿不会到浅水区觅食。

⑵深水区水温一直稳定在鲫鱼适宜温度,含氧量虽然较低,但鲫鱼的进食速度(鱼儿咬钩动作“温柔”)放,还是有能力摄食的。“夏季夜钓”上鱼好也有此方面的原因。

3、“逆分层”型:

在寒冷的冬天,我国北方湖泊的水温呈“上冷下热”的“逆分层”状态。但它绝不静止,就是结了冰,阳光仍可穿透冰层,使冰下水温处于动态之中。1978年3月1日,大连水产学院金州养殖场,进行了冰下水温测试。冰厚20厘米,冰下水深1米,与冰接触的表层水温为0℃;底层水温为2℃;冰下40~50厘米处的水温为6.1℃。这种现象的存在,必定引起冰下水的垂直对流。冰钓时,应钓多深?是否非得钓底?上述冰下水温的实测结果,从理论上说,鱼儿在冰下最活跃和密度最大的水层,必然是最暖水层。反言之,找到冰下最暖水层,也就找到了鱼儿最密集的水层了。

下列三因素对冰下水温产生影响:

(1)冰的厚度对太阳辐射有影响。科学家实验,冰厚7厘米时通过的直射辐射占入射辐射总量的72%。当冰厚增加到35厘米时,则降至48~52%。

(2)冰的透明度对太阳辐射也有影响。冰中的小汽泡比大汽泡更能使冰的透明度降低。
(www.liusongsong.com)

(3)冰上若有积雪覆盖。则太阳辐射穿透冰层的热能又大打折扣。

冰钓的另一个障碍是因冰层封盖,冰下容易缺氧(较大的湖泊、水库、鱼儿不太密集的水体,一般不缺氧)。吉林省水产研究所的陈多序等同志撰写了“越冬鱼池应用过氧化钙增氧及改良水质试验”的论文。

大意是:打个冰洞,投入过氧化钙(cao2)3.5克,就可使水下1平方米水面产生增氧效果。由原来的3.06毫克/升上升至8.32毫克/升。投入一次,连续产氧时间可达20天。过氧化钙每千克仅3元左右。鱼药商店有售。

四、关于温差与钓获量

上海钓友于1996年11月和1998年1月撰写了“温差与钓获量”和“再论温差与钓获量”文章。文章指出:“我翻阅了20年的垂钓笔记,摘录了近300次有关温差的记录,然后按四季编排、分析,寻找温差与钓获量的关系……。钓获量最大时的温差是:春、秋为4~6℃;夏为6~8℃;冬为2~3℃。

以温差来预测垂钓成绩的办法,简单易行。只要听听天气预报就可决定“今日是否出竿了。

小结:

理顺三温关系要点:

之一、钓者应明确“等温”概念。即鱼儿只有在自身体温与水温处于“等温”状态下,才能自由觅食。

之二、水温变化时,春、秋、冬,鱼儿向“暖水”移位,夏季向“冷水”移位。

之三、水温变化与气温呈正相关,但变幅要小,时间也要滞后(有风浪时,滞后时间缩短)。日平均水温一般高于同日的日平均气温。

之四、在同一地区,大水体比小体升、降温速度慢,深水又比浅水升、降温要慢。

之五、小温差天气,鱼儿活跃。若连续数日,则会因光照减少,降低了水生浮游植物的造氧能力。鱼儿会因缺氧厌食。

标签:  野钓技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