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鱼种喜欢吃的食物不同,荤素有别,味型有异,这很正常。但也有些鱼吃食就不够正常,也就是它们形成了偏食的习惯。
这种习惯不是偶然形成的,鱼本身有自己喜欢吃的味型,那么只要哪里有食物它们就会游向哪里,但是时间久了,这些鱼常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觅食,就难免形成只吃某种食物的习惯。这种习惯跟小孩偏食是一样的道理,最爱的是当初的味道。
一、鱼的觅食习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而改变
鱼的觅食习惯首先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再则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鱼种先天就有最爱吃的食物和最爱的味型,比如草鱼喜欢酸味,鲤鱼喜欢甜味,大头鱼喜欢酸臭之味,这种特性一般很少改变。
但即使如此,这些鱼种在不同的季节,口味还是有所改变的,比如多数鱼种在春秋两季喜欢吃荤食,而在夏秋两季则吃比较清淡的素食。最后是地域不同,鱼的口味不同,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鱼儿爱吃酒糟窝料,而四川一带的鱼儿喜欢吃曲酒糟窝料,而再往南到了浙江福建一带,鱼儿爱吃的是红酒糟窝料。
二、池塘投放的饲料让鱼有了依赖性
尤其是池塘中的鱼,塘主投放什么饲料,鱼儿别无选择,只有一直吃到长大,久而久之依赖性就形成了,或者说吃食的习惯就养成了。举例来说,食性比较凶猛的黑鱼与鲢鱼,如果是在自然水域中生存,它们一般就以捕食小鱼小虾为生,但在养殖池塘中的这类鱼,天天吃的只有偏动物蛋白型的颗粒饲料,时间一长便习惯了,其它食物也就不再感兴趣了。
所以在养殖池塘施钓,就要想尽办法搞清楚原塘颗粒是什么东西,实在搞不清楚,也要尽量与原塘颗粒相近。用原塘颗粒做基础饵,才最适合鱼儿进食的习惯与味型。
在程老师的经典案例中就曾提到过这一点,一次,某鱼塘,塘主故意将“原塘颗粒”堆积在池塘边,钓友们就都采用这种“原塘颗粒”施钓,结果大家基本上都不能上鱼。程老师就起身去溜达,偶然看到屋后的猪圈,发现了猪吃的饲料,灵机一动,搞了一点猪饲料,回到塘边开始施钓,没想到竟然连中大鱼。钓友们纷纷围观,塘主也感到莫名其妙,程老师也假装仍使用“原塘颗粒”施钓,搞得大家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一经典案例说明,原塘颗粒对适合鱼口是多么重要!此处的鱼只认猪饲料而不认塘主伪装的“原塘颗粒”。也告诉我们多多观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三、施钓者投放的饵料也会改变鱼的吃食习惯
施钓者经常使用某种饵料打窝,时间一长也会改变鱼的吃食习惯。
笔者所在的区域有一条小河,常有很多人在此施钓,大多都是用酒米打窝,而且打窝量还不小。长时间里鱼儿都在寻着酒米味儿进食,料想其它饵味它们也不感兴趣了。如果钓者偏要投放其它类型的窝料,一般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的。有钓友不相信,于是挂蚯蚓去施钓,结果钓效平平,反而不如挂饭粒或面食的效果好。
鱼的进食习惯一旦养成,对其它食物大多不太爱吃,但如果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人为地只投放一种食物,鱼儿的习惯也会被迫地发生改变。运用到实践中,在水面较大的自然水域,就要连续多天地打窝诱鱼,而且投放量也要大。连续几天打下几十斤的窝料后,最后一次去反而无须打窝,就可下钩施钓,钩饵一入水往往就有鱼儿吸食,而且此后上鱼不断。这说明,鱼儿也是“吃惯了的嘴,跑惯了的腿”,结果小命就跑丢了。
四、鱼的吃食习惯引发的思考
以上对鱼的吃食习惯的阐述,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那就是作为钓者,到达每一个钓场,都要十分细致地做好实地考察,看看地形与水情,多多打听水域的鱼情,多听取常在此施钓的钓友的建议。多想办法搞清楚水下的鱼儿平时吃的是什么饲料,一切都为适应鱼的口味而努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