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总汇遭遇恶劣的天气,比较常见的情况无外乎四种——酷热、大风、强降雨和大幅降温,对此钓者常感无奈,有束手无策。实际上,这些恶劣的天气并非无法跨越的野钓障碍,有时反倒可以转化成为有利因素。
本期“独家策划”将告诉你如何化险情为鱼情,玩转恶劣天气。
野钓,总会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极端天气,而大多数钓友就习惯了再平静的水面从容地玩台钓。于是,如何在大风大浪中钓鱼就成了显示的问题。
台钓,高效饵精准——在毫厘之间的标相中把握准确中鱼的瞬间。施钓时,少许风浪是允许的,但如果风浪逐渐增大,克操作性便愈发难把握了,试想在半尺高乃至半米高的波峰浪谷间捕捉那毫厘之间的细小信号,何其难也。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面对残酷的现实,总会被逼出来一些办法来,不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尽管一些招式看似荒唐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但实用就是好办法。
今年7月,二龙山水库的鱼情比较好,于是我风雨不误,每周必钓一次,像往返的班车一样准时。大水面之下的鱼虽然野性十足,但也充满了挑战,最大的困难就是浪大。在无遮无拦的水面上,即使是只能让柳树梢轻微摆动的微风,也能制造出可以拍击岸边的大浪;夜钓风浪虽小些,但水平如镜的时候同样很少。一位玩惯了小水库的钓龄不长的老大哥只夜钓一次就投降了,上下颤动的发光棒让他不知所措,如果白天钓,那就更别提了。
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了解此地的老鸟们来说,盛夏风天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时机。今年,我就有幸遭遇了两次,也正是这两次极端天气使我的钓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近乎荒唐的境界。
当天,前半夜风浪不大,台钓悬坠钓法可以勉强维持,当时的标相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一个浪头过来,发光棒被淹没在波峰中,然后再次出现在浪谷,这个过程有规律、有节奏,按固定的时间反复着,如果浮标在该出现的时候没出现,或在该隐没的时候依然看得见,这几乎就是百分之百的中鱼标相;然而,后半夜时,水库起了些微风,水浪拍岸的声响开始加重,均匀的水浪开始变得忽大忽小,这样,发光棒被淹没、露出、再被淹没、再次露出的时间规律就被打破了,观标的难度增大了,上鱼率也就下降了,更叫人难以忍受的是,浮标出现了缓慢漂移的现象。
面对不断变化的水情,最积极的态度就是采取措施调整钓组以适应这种变化。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给列为出道选择题,以下四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一种?
a.上拉浮漂,使发光棒露出更高,利于观察;b.加铅,不换浮标,使钓组更稳定;c.加铅并更换大浮力浮标来实现稳定;d.减铅皮。
面对风浪不断加大的水情,大多数钓友都会采取上诉四种方法中的一种,其中前三种的使用率相对较高。这些办法到底是对是错暂且不说,我们先逐一进行分析。
先说第一种——上拉浮标。上拉浮标是为了让浮标最大限度地处在钓者的监控范围内,信号更直观,有效增加钓者判断的准确性。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信号直观的代价是牺牲了灵敏度。
浮标露出的目数过长就意味着铅坠作用在浮标上的重力减少或者消失了,那么此时铅坠在什么位置?如果在平静的水面这么做,铅坠很可能已经轻触底或触底了,而在水浪比较大的环境下,浮标露出更多,则说明铅坠肯定落地了。于是我们可以下结论了——这种调整办法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观标更真切,不利的一面是钓组过于迟钝。
再说第二种——利用加铅来提高钓组的稳定性。事实上,这样做确实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使钓组稳定,不过新的麻烦来了——加铅之所以能够使钓组稳定,原始是铅坠起到了锚的作用,必然落底;不过,加铅打破了初始调标时浮标和铅坠之间的平衡,从表面上看和第一种调整方法的水下状态一样,实际上却比第一种更迟钝。这样的钓组隐蔽性级差,鱼在就饵时会明显感到有障碍,加的铅越多,这种障碍感就越强。另外,这种调整方法会使送标鱼的钓获量降到最低,个中原因不难想象——鱼需要叼着鱼饵上行超过一个子线的长度后才能起铅坠,这时浮标才开始上升,浮标上升的高度值等于鱼的行程减去子线长度的差值,这得多大距离?即使是黑标鱼,也会因为行程大、障碍感强而跑掉不少。
第三种办法是加铅换大浮标,用大标大坠来增加稳定性。我对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持严重的怀疑态度。首先,在剧烈起伏的大浪中如何调标就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难题,想在起大浪的水面做到精确调标时不可能的,如果浮标的灵敏度发挥不出来,那么接下来的任何努力都是浮云。退一步说,就算手上有现成的已经调好的一套浮标铅坠,这样就能提高稳定性吗?调标调的就是浮标和铅坠之间的平衡,试钓时铅坠的状态应该是悬在水中;如前文所述,要想使钓组稳定,铅坠会起到锚的作用(鱼饵也能起到锚的部分作用,但太小,可忽略不计),克铅坠悬浮在水体中怎么会有锚的作用呢?如果稳定性真的增加了,那唯一的可能就是铅坠到底了。钓组的灵敏度在钓小鱼时体现得最明显,小鱼最喜欢小标小坠,如果换成大标大坠,结果将如何呢?显而易见,上鱼率会大打折扣。所以这种方法要慎重使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用。
再说最后一种——减铅皮。这在一些台钓爱好者眼中无疑是旁门左道,甚至是胡闹——面对水体动荡不安且浮标出现漂移的情况,钓者首先要做的是让钓组稳定下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剪掉一些铅皮,是否意味着钓组会更加随波逐流呢?如果是这样,上下颠栋的可就不只是浮标了,钓组都会跟着一起动起来。台钓讲究的是在一个钓点上不断补充鱼饵,以便形成一个窝子,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鱼饵随流而漂是断难接受的。可是现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没有哪种钓法时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哪种钓法是一贯正确的,在极端的气象条件下,钓者做适当的变通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减去少许铅皮,水线不变,这和台钓的“饵为坠”的精髓并不矛盾,只是浮力更大于钓组的重量而已。浮力大则意味着浮标在钓组趋于更加灵敏的同时露出的目数更多,而发光棒在被水浪淹没的时候也会自主地产生一个向上运动的力,减少不规则水浪带来的误判;加之鱼饵会在浮标的带动下出现上下颠动的不规则运动,进而更加刺激鱼追饵的本能,所以标相几乎都是干净利索的黑标,包括基于和鳊鱼也是如此。这么一路解释下来,孰优孰劣立马见了分晓,貌似最不靠谱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
我就是这么干的。
钓到天亮,风浪继续加大,平日里熙熙攘攘、一位难求的水边,钓友们纷纷打道回府了,浪太大玩不了,“甩大鞭”抛出个满竿都困难。不过二龙山水库水质过肥,属于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在高温的7月末,难得有这样恶劣的天气为水体注入大量的氧,我要是像其他钓友一样放弃这么宝贵的机会,委实心有不甘,可想要继续玩下去,还得想办法。我首先想的是搬家,寻找避风的钓位,克观看一番后发现,避风的湾子里的鱼情远不如我的迎风钓位,于是这个念头就被否了。
玩海竿?我左侧100米的位置就有几个人在坚持海竿,不过效果也不好,我想应该是近岸处溶氧更多,鱼群更趋于岸边导致的,看来我还是得在原钓位做手竿的文章。抛投困难可以加铅,虽然我对价铅一直持慎重态度,但在这样极端的天气里也实在没别的好办法,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浮标在几个浪头的推涌下被淹没在水中,没有了可供观察的浮标,这鱼克怎么钓?以前我曾用矶钓竿挂标当手竿用,如果将手竿去掉浮标能不能当海竿用呢?有一个更不靠谱的想法诞生了。
我摘掉浮标,几次试验性的抛投后终于把铅皮剪到了最小,以确保鱼就饵时受到的障碍感和阻力最小;抛竿后,钓组落水,我将手臂尽量前伸,估计钓组落底后再缓缓后拉,目的是使鱼线尽量呈一条直线,不过,在强大的浪涌作用下,鱼线始终呈弧形,这是最大的缺陷,因为这样的状态很难反映鱼讯,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鱼讯特别猛烈,即便是以谨慎著称的鲫鱼也会使竿梢瞬间出现大弯腰。于是,切线、连竿接连上演,忙得我不亦乐乎。事后分析,水面过大的风浪直接导致水底出现暗流,鱼不可能像在静水送那样从容且挑剔地进食,要么一口吞下,要么被水流冲走;鱼线弯曲虽然不够理想,但是在水的阻力作用下,还是能将鱼吃饵的绝大部分信号传递到竿梢。
说了半天,做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复杂神秘的过程,甚至没有什么值得推敲的技术含量,但即使实用。钓鱼圈子里有句话叫“拿鱼说话”,任何钓法都是为了提高鱼获量,一旦遇到特殊的情况,钓者要么收起鱼竿回家睡大觉,要么想办法克服,问题是是否敢想、是否敢去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