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夏交替的4月下旬到5月下旬这一时段,使用手竿是最难钓鱼的。因为经历了春天黄金垂钓,使所钓水域近岸的鱼数量日渐减少,从而形 成了鱼滑和鱼不进窝咬钩等情况。同时因季节的更诋,气候发生变化,使鱼一时难以适应,以及因春耕用水水位快速下降造成鱼类惊恐躲避等诸多因素造成鱼难钓的 窘境。
如何在落水时节鱼难钓的情况下,提升休闲钓鱼的情趣,取得较佳的垂钓效果,笔者的对策如下。
实施追水钓是最奏效的方法。既随着水退,钓者跟进,直抵新落的水边乃至尚在淹没的浅水之中,将饵投向尚未下过钩的水域,以及果断移竿至湖库中下游寻深、寻 坎。我们知道,许多湖库以及较大的坝塘等自然水域都是依天然地势而筑,凹凸不平、高矮坎子、沟道小洼以及大面积的田畴地块等淹没其中,从而形成复杂的地下 水层,特别是在上游的一带的湖边,多有田地被淹,一旦水落,便逐步露出浅水滩。初夏用水竿多在上游1米左右的较浅水域施钓。笔者所在地的一些水库两岸边淹 没着许多台田,以每星期出钓一次计,每次下降的水位为10~20厘米,上星期蹲过的田埂已经离水一大截,如果钓点本来就只有1米多,现在更浅了,假如忽略 了这一点,继续下竿,必十钓九败。因为鱼在水落时段呈惊恐状态,许多老钓手都说,水落一寸,鱼退一米,这种退不仅是指鱼往更深、更远的水域而去,还在于鱼 因感知水位的突变,而出现蛰伏或很少游动,在原位上任你撒饵做窝和交换钓饵,也难以钓获。在初夏的一个月里,笔者在大山深处的黑所水库8天连钓五次,甚至 涉足浅水中,共钓的进300尾大个野鲫和十数条鲤鱼,重百余斤,最多时一天钓得二十多斤大鲫;而同去的几位钓友因忽略了水退鱼龟缩的情况,多在原岸边或平 滑较浅的水域下竿,导致钓果甚差。总结钓落水鱼的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因势选好水域
这个“势”指的是初夏水体下降,湖面缩小。此时上游一带除了水下有较高的台田、坎坈处可继续追水钓外,一些较平坦的湖库已是浅水滩露,很难有鱼逗留,即使有也是小鲫、小杂鱼了。因此在熟知水情的情况下,要将垂钓水域重点选在中下游。
(二)选好钓点做好窝
一般来讲,蓄水上千万立方米湖库的中下游水面还是较宽的,水位更深,其地形有大小斜坡、大深坑等。钓手竿最宜在层层梯田下做窝,尤其要选从未有人下竿的田 埂,蹲人的埂刚露出水面或者尚淹没几厘米,而钩饵落点为2~3米深是最上乘的钓点。当然竿子宜在5.6米以上,线要长出竿1米许,用甩大鞭方法,钓点能超 过二至三台水下田埂更佳,诱饵宜少和散,以浓味和色彩取胜。这种钓位不仅发窝快,而且聚鱼多,钓两三个小时后常有大鱼咬钩,用台钓法的钓组,惊险迭起。其 次在高坑下做窝,水深3~5米亦是鱼聚之处,做窝的诱饵宜重些,并以粗多细少为宜,做窝的时间最好长些,能第二、三天来钓更好。
以上两点的共同点是,水深、隐蔽性强,鱼将坑壁视为天然屏障,故敢大胆低进索饵,极易形成群体,田埂脚更兼有聚鱼不聚散、越钓越多的特点;而在大斜坡处做 窝,水位可浅些,以1.5~3米为宜,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少撒诱饵,最好以原味大米做饵,每次投入二三十克,一二十分钟即可下钓,因为这类地势是鱼由深 至浅游玩觅食的区域,但因缺乏天然屏障,鱼逗留时间不会久,故鱼来得快散得也快
(三)改善钓法
落水鱼难钓,不仅表现在上游无鱼可钓,或者钓点上做了窝也难聚鱼,即使窝中有鱼咬钩,漂子的信号反映也多轻微或迟钝。于此相反的是小杂鱼特多,频频撮钩,难判真伪,这是这一时期手竿钓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笔者应对落水鱼的技术要领是:在钓组上采用以适应野钩的改良型台钓法,其中的区别是坠漂子的比重是在无饵时,重力略大于或等于浮力,更能适应野水复杂的地 形以及无风也有浪的自然坏境。再就是子线的长度大大长于池塘台钓的运用尺度,其好处在于,首先是因为所钓水域较深的水位使长子线在落水时易被鱼发现;其次 是坠与钩饵间距大了,减弱了鱼觅食时的警惕性;第三是鱼吸食的轻飘性和方便性,再一点是子线长了,中大鱼时,增加了线的强度,提高了成功率。在垂钓中,把 握好鱼咬钩的一瞬间提竿,是多上鱼的关键。笔者的做法是,把漂子调至五六日,以双饵触底,以钝钓滞,既慢半拍,因为野水中的鲫、鲤这一时期虽然吞钩慢,但 在这个过程中如无人京龙,它会最终把饵钩吞入,其票子的反映便会出现明显的动作,此时提竿必中无疑。以往我们以灵钓滞时,易急躁,因有小杂鱼的干扰,对漂 子信号的判断力下降,一有动静就扬竿,鲫鲤咬钩的火候不到,中鱼率则低,还因垂钓之鱼脱钩后影响窝中之鱼,使它们逃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